
-
{{supplementary.jobnum}}个
在招职位
企业热度:{{clickNum}} 粉丝量:{{supplementary.fans}}
一、历史沿革
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(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二研究所)创建于1957年,前身为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,首任所长为被誉为“中国的保尔·柯察金”、兵工事业开拓者的吴运铎同志。1966年迁至包头,1969年最终迁建至陕西省咸阳市,现坐落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,毗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。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规划建设的国防重点科研单位,历经60余年发展,已成为集机械、电子、液压、自动控制、测试和计算机应用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技术应用研究所。
二、科研实力
依托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——吴运铎创新中心,研究所建成近20个现代化实验室,研发条件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。科研领域涵盖智能装备、武器系统、电磁发射、人工智能应用等,尤其在火箭炮、外骨骼机器人、红外成像与AI融合技术等方面成果显著。例如,其研发的“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机器人”实现军民两用,可提升负重携行能力;与国防科技大学合作的AI空战预判系统,通过红外成像与预测模型结合,成功实现对敌方战斗机机动动作的预判,相关成果获《南华早报》等国际媒体关注。
三、人才培养
通过“引育留用”全链条机制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,现有员工1300余人,其中高级职称400余名,国家级、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数十人。与国防科技大学、中北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,共建联合实验室并签署人才培养协议,设立“青年科技新星”“科技创新领军人才”等项目。此外,依托内部培训体系和吴运铎创新中心,形成“科研实践+技能提升”双轨培养模式,2023年申清明、曹永杰等多人入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计划。
四、主要成果
累计取得科研成果830余项,其中国家发明奖、科技进步奖近40项,省部级奖300余项。抓总研制的两个国家级重点型号项目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电磁发射领域实现5kg电枢加速至220m/s的突破,AI驱动的武器系统、智能控制技术等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防建设。2025年,研究所科研团队在“红外成像+AI预判敌机动作”领域取得重大突破,推动解放军智能作战能力提升。
五、地理位置与环境
研究所总部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毕塬东路5号,占地460余亩,总资产超30亿元。地处西咸新区秦汉新城,毗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,交通便利。内部设有吴运铎纪念馆,占地320平方米,以时间轴形式展示兵工事业发展历程,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周边拥有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、咸阳师范学院等高校,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。
六、荣誉奖项
先后荣获“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”“全国模范职工之家”“全国文明单位”等称号,团委获2014年度“全国五四红旗团委”。2025年,员工李国剑荣获“陕西国防工匠”称号,成为兵器行业关键技能带头人。科研成果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项、国家发明奖6项,省部级奖近300项,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,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。
参考网站:
{{item.wage_text}} {{item.district_text}} {{item.education_text}} {{item.experience_text}}
{{tag}}
{{item.refreshtime}}
- 张建国
- 1992-06-12
- 有限责任公司
- 专业技术服务业
- 1000-1999人
- 1200人
- 陕西 / 咸阳 / 秦都
使用微信扫一扫
企业信息秒传到手机